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业界 >  >> 
识好人、做好人、帮好人,金山正在打造“好人文化”!-环球视点
来源:i金山      时间:2023-04-24 14:24:45

少年丧母、肢体残疾却自强不息、建立助残爱心产业链的举重运动员陆学峰,优秀伤口造口师蔡蕴敏,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群体,全国文明家庭龚建强家庭……近年来,金山区每隔一段时间就涌现出一个在上海全市甚至全国都有影响的“感动人物”“感动家庭”或“感动群体”。


(资料图)

金山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“好人现象”,源于“好人文化”——不仅“识好人、为好人叫好”,而且“让好人带好人、为好人做好事”,潜移默化地形成“好人氛围”。

在朱泾,程国珍创办的“心启航”惠民服务社,已经运作了整整10年。“实现100个微心愿”,是这个公益平台上的特色“公益清单”之一,如今已收集并实现了358个来自不同群体的小小愿望,化解了基层不少困难和难题。程国珍回顾“心启航”的10年,最为感慨的一句话是:好人好事,只有在“识好认好”的环境里,才能坚持长久。

她说起印象很深的一件事。曾经有一位单臂残疾的妇女,提出了一个“微心愿”——想要一台脱水机,而且在这个心愿的旁边特地注明:不要洗衣机。面对程国珍的不解,那位妇女说:“我单手可以洗衣裳,但要拧干晾晒,一只手实在无能为力。所以我只要脱水机,一台完整的洗衣机,就浪费了。”

程国珍说,困难群众提出的“微心愿”里,充满了善意和体贴,“为做好事的人着想”,这就是好人文化“识好认好”的丰富“土壤”。如果有人做好事,别人却不识好,反而“怀疑他是否别有所图”或干脆视之为“吃饱饭没事干”,那好人做好事也会“寒心”。

好心对好心,善意对善意。今年已九十高龄的王平老人,以前是金山的一位中学手工艺课的高级教师。他爱学生是出了名的,学生有困难,都会告诉他,他也总是力所能及地解决。如今,不仅学生们的名字他记得一点不差,而且还知道他们现在工作生活的近况。“这些学生多好啊,定期会和我通个电话,聊聊天。”王老师很欣慰地说。老师步入高龄,最大的安慰,就是以前的学生还记得他。这些学生明白,而且也这样做了。

金山把“好人文化”作为城市建设的精神坐标,多渠道、多途径不断加强“好人文化”的挖掘和培育,实现了从原先的“一枝独秀”到如今的金山好人“春色满园”的华丽转身。

找准符合时代精神的好人典型,树立道德标杆,金山实行“月推季选”,建立好人评选常态机制。自2013年起,充分利用微信等互联网渠道建立报送平台,打造村、镇、区三级联动,自下而上、梯次推进的推荐评选平台,充实丰富金山的“好人资源库”。

对每季度收集到的“金山好人”候选人,当地在金山文明网、“金山文明”等平台上开设网络评议专题页面,广泛发动机关、村居、学校等单位以及广大群众参与投票,将群众自荐和组织推荐有机结合,做到群众评、群众学。由此,发挥好人典型“传帮带”作用,文明风尚不断凝聚。

金山的“好人文化”体系还在进一步深化,正探索建立保障机制,为好人提供更多服务,推动形成“好人有好报”的良性循环和“好好呼应、好好相接”的精神文明运行体系。

当地基层已在实践中进行尝试。2017年,朱泾镇首次把“朱泾好人卡”发放到“朱泾好人”的手中。这张卡中包含了对于爱心市民的“社会爱心”,“好人”们可以享受的社会爱心服务包括:健康体检、入户便民服务、生日关爱礼包、全家福拍摄,以及一些旅游景点的免费游览等。

朱泾镇相关负责人认为,发放“好人卡”,是社会对道德模范的尊崇和礼遇,更希望由此进一步扩大凡人善举的正向效应,形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,提倡人人皆可“日行一善”,人人都可成为好人。由好人到好人群体,再到好人基地,好好相连,真正形成“人人为我、我为人人”的精神文明向善之力。 

资料:新华每日电讯

编辑| 张悦(见习)

责编|程佳域 俞萝寅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