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业界 >  >> 
全球滚动:蔡昉:科技转换成生产率要允许失败,需要“创造性破坏”
来源:澎湃新闻      时间:2023-03-26 10:01:58


(相关资料图)

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 主办方 供图

如何让“创新”成为“创新”?3月25日,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分享了关于“创新”这一议题的观点,并提出创新与生产率提升的关系,即要允许失败、需要“创造性破坏”,有助于科技转换成生产率。

蔡昉提到了两个创新,一个创新是一般意义上的创新,包括大多数技术创新,这也是社会进步、生产力提高的基础,但要把这一基础变成真实的经济增长,就必须变成“第二种创新”,也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,即熊彼特创新理论,其内涵是“创造性破坏”。

蔡昉称,这也是他在研究中国经济中比较关心的问题,特别是在中国人口已经负增长的背景下,必须得依靠生产率驱动经济增长,必须靠创新,“所以如何让创新成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尤其重要。”

不过,蔡昉也指出,这其中面临“两难”困境,一方面,政府在“创新”上都有介入,这种介入虽然是有意义的,但是另一方面,政府参与其中的事情包括“创新”多“不能言败”,“不能承认失败,不愿意宣布失败,实际上也就是在很多情况下不许失败,这没有创造性破坏,就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,科技发明也就不能够转化成生产率,甚至会出现‘索洛悖论’。”

针对此,蔡昉建议,其一,对战略目标、基础研究、应用开发等不同的机制,政府、企业、市场要在其中各司其职,不能“越俎代庖”。他强调,有些事情可以“不言败”,比如战略目标、统领性的目标,但在推动过程中,在具体的事物、项目中,应该允许失败,“因为这个失败是客观因素(导致的),没有失败也就没有成功。”

其二,不要把“不言败”这个“特权”赋予任何具体的部门和单位,更不能把这个“特权”赋予市场主体,“因为当一个市场主体具有可以不承认失败的权利时,就会造成垄断,造成企业‘死而不僵’。”他强调,“不言败”本身不是产业政策、扶持政策的应有之义。

其三,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要拥抱“创造性破坏”,因而,过剩产能是应该要淘汰的,传统技术是应该被替代掉的,企业应该允许退出,也允许死亡,甚至过时的岗位也可以被淘汰掉,“但是唯独人要得到保护,要在社会层面上得到保护。”蔡昉强调,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的社会福利体系,是创造性破坏的应有之义,也为创造性破坏保驾护航。

创新并非易事,蔡昉称,市场、政府在创新中起什么作用,其实更为复杂,需要更好的界定、更多的讨论,这些有益于解决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重新组合,形成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,提高生产率。

标签: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X 关闭

X 关闭